“廉让堂”始于1882年,创始人为李亦畬先生,李亦畬大先生(1832年9月—1892年11月)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,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。李亦畬师从武式太极拳创始人、母舅武禹襄,拳理精深,拳艺高超。李亦畬还整理编著了太极拳理论之作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,为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作为一名学者,李亦畬没有把对太极拳的研究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,他对拳法理论的钻研,达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程度。其子李宝廉这样回忆他父亲:“我父每得一势巧妙,一着窍要,即书一纸条贴于座右,比试揣摩,有如科学家之实验,逾数日觉有不妥应修改者,即撕下,另易以他条往复撕贴,必经神妙正确不可再易始止。久则纸条遍贴满墙,遂集成书。”而即使在研究二十多年以后,李亦畬仍然说自己“仅得皮毛,窃意其中更有精巧”,正是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,李亦畬在拳艺上获得了极高的造诣,而且写出了《五字诀》、《走架打手行功要言》、《撒放秘诀》《十三势行功歌诀》、《虚实图解》、《各势白话歌》等六篇理论文章。最后,他将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、武禹襄的《太极拳解》《十三势说略》、《四字密诀》《十三势行功要解》加上自己的文章共11篇编成一册,并于1882年取二子宝廉、宝让的名字各一字,定名为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手抄三本,一本给弟子郝和(为真),一本给弟启轩,一本自存。这就是被世人所称道的“老三本”,这是最早被系统完善整理出来的太极拳理论著作。
“老三本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从纵向上看,它第一次使太极拳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,为此后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素养。从横向上看,它使得太极拳的理论水平跃居众多的武术门派的前沿,使太极拳成为中华武术大家庭中一个理论体系较完善的拳种,所以“老三本”的出现,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。
民国廿年的《永年拳术》为李宝相、李宝桓单独立传,书中写道:宝相与郝为真同学拳于亦畲公,其拳可与班侯、为真美。他壮年漫游燕都、津门,广访武林高手,名声远播,可谓李氏又一代的太极圣手。
李宝桓,字信甫,启轩公三子,性淡默,寡言词,精太极拳。曾与长兄宝琛于光绪二十四年应岑旭阶太守之聘请,教习子侄。宝琛精医道,常配丸散膏丹,免费为人医病,乡要谢其德,送一匾,悬其门上,上书“仙手佛心”。
李亦畬长子宝廉性恬静,爱书法,善国画,清末秀才,做过短期督学,后辞职赋闲,入“吕祖社”。善刀剑、推手,但从不收徒外露,在家课二子槐荫、棠荫学文习武,对孙辈锦藩及邻人求教者,也演示教导。
宝让,字逊之,拳术多得于长兄宝廉,其后在十三中学任“庶务”,与郝为真司居一室(此时为真在十三中任国术教员),研讨实践,多有发。晚年经商,在本城东大街开设“新华印刷局”。“七七事变”日寇入侵永年,他感到国破家亡,遂停业居家明志,时有挚友赵骏臣一再恳求,遂收徒四人:赵蕴园、刘梦笔、魏佩林、姚继祖。先生著作甚多,传世有李逊之谈拳小记、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、不丢不顶浅说等。宝让拳理精通,为承上启下之一代名师。
李氏三代嫡传有:李福荫、李召荫、李槐荫、李棠荫堂叔伯兄弟四人。李福荫,承纶之孙,父宝琛。家教甚严,从小勤劳简朴,自律其身。1913年毕业于高等师范学堂,工诗词、爱书画。任教于河北省永年十三中学。7岁开始学太极拳,除受家训外又拜郝为真先生为师。
1928年,许之州任县长,成立永年县国术馆,韩文明为馆长,聘福荫教授太极拳;另在福荫、召荫倡议下,众人集资开设“太极酱园”,作为拳友练拳研究场所,经营所得作为活动经费。
福荫与堂弟李槐荫共同商讨,将曾祖父亦畬公之“老三本”重新编次,并将李福荫十三中学油印本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及石印本《太极拳谱》重新编目立章,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开出版发行。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向社会公开,福荫功不可没。
李槐荫、李棠荫昆仲,亦畬公之孙,宝廉公之子。李槐荫,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级警官学堂,21岁分配到山西省和顺县任公安局长,次年调太原县(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)任公安局长。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国内“教育救国”“武术救国”呼声极高。槐荫、棠荫奔走各界,多方活动,1932年在太原发起组成“山西省武术促进会”,邱仰竣(省民政厅长)、马立伯(省参议会议长)任名誉会长,李槐荫任会长,李棠荫任副会长,郝长春(郝为真曾孙)任秘书长。郝长春在上海教,荫特聘到并州。后郝长春回永年,从永年及邢台聘来多位名师。永年有韩钦贤、张振宗、李召荫、张旗,邢台有李宝玉。此时名家云集太原。之后孙禄堂闻讯从广州赶来。成立大会还请来了王子平等武林名师,诸人各自登台献艺,研讨拳理,交流武术,轰动全国。
当时众拳师一致建议,立起百日擂台,公推李宝玉做擂主。此时从江南江北、大河上下赶来的拳师名手千名以上。这次擂台赛上众拳师同仇敌忾,“以武强身,以武救国”口号响彻云宵。
这个时期,上海杨澄甫、天津霍元甲等都将秘藏拳谱公布于世。李槐荫、李棠荫亲回永年找堂兄李福荫、李召荫商讨出版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事宜,计划正式出版《廉让堂太极拳谱》。携稿回并州后,他们拿出多年积蓄的一万八千块银圆作为印刷、发行费用,免费发放一万余册。这为推进太极拳理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
此时,李槐荫又集资办起“大陆餐厅”,一楼中餐,二楼西餐,后院旅社,接待各地来的太极名家。山西太原成为北方武林名人聚集的圣地。
李棠荫,字化南,毕业于中国大学法律系,1929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在山西太原做《山西晚报》记者,因印刷传单被捕入狱。李棠荫被其兄营救,出狱后回到永年,着手组织“斌儒学社”,收李屏藩、李锦藩、李迪生、赵振国四人为徒,明面习太极拳,其实是共产党地下组织。
李氏四代嫡传有:李屏藩、李锦藩、李正藩、李光藩堂兄弟四人。
李光藩,李宝廉之孙,李槐荫之子。自幼随父生活在太原、呼和浩特、北京等地。
1951年,随母回到故乡,客居邯郸县齐固村,当年考上河北省永年师范学校。光藩自幼随父习太极拳,在小学练功队习练过弹腿、洪拳、鹰爪。在永年师范学习期间(三年半),校长郑炎对太极拳很热衷,曾聘郝为真曾孙郝向荣先生(名长春)教太极拳。此时郝向荣任师范学校总务主任。他教拳时让光藩领练、助教。有时星期六晚上,郝长春约拳师张振宗、魏佩林、姚继祖秘密练拳,让光藩去通知众人。张振宗(俗叫张老玉)是郝为真之入室弟子,拳架、推手均属上乘。这个时期,是太极拳地下练拳、切磋时间最长,成效最大,使光藩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。
1970年,光藩由县交通局遣送回乡劳动。此时永年因政治原因从各地回乡的人很多,其中拳术较精者有李锦藩、李迪生、姚继祖、翟文章等。
光藩与翟文章同居一院,东西两屋对门。翟文章可谓“太极迷”,俩人常说笑:开门便见面,见面便谈拳,谈拳便推手。每日早、晚,俩人必在一块儿习太极拳。永年这个时期练拳气氛很浓,南关有傅宗元、郝同文、关钦、林金声、张其、潘河清、白中信、郭庆亭、范保林、郝金祥等一个“集团军”;城内是李锦藩、李迪生、姚继祖、李光藩“武式太极”小团体。阴雨天不下地劳动,大家聚集一起谈拳推手,南关、城里相互交流,,一分友好融治。
1976年春,郭庆亭接任永年城关公社棉织厂厂长,调光藩任业务员。光藩敬佩郭庆亭的人品、拳品;庆亭爱光藩光明磊落,俩人既是拳友又是挚友。此刻光藩长住邯郸“工农兵旅馆”,每晨必去丛台公园晨练,在公园认识了韩文明之徒米孟久,由米孟久介绍认识了郭敬之(邯郸军分区司令)、宋书亭(邯郸市委副书记)以及拳友王长兴、张兴州、杨鸿壁、乔松茂、周文岐、高岐山等,并与高岐山成为莫逆之交。
1990年春季,由乔松茂倡议,李光藩、翟金录、赵雨峰共同发起筹办“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”。
1991-1995年三届联谊会,李光藩均做资料处长,并主编了《太极名家谈真谛》《永年太极拳资料集成》《太极拳论文集》三本著作。
1995年,李光藩被聘为省刊《中国太极拳》杂志执行副主编。
1995年创办《太极》杂志,并有《太极传奇》一书出版,同名电视剧本甘集。
1996年元月,率永年代表团,赴京参加中国武协、中国武术院召开的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审订会。
近年多次赴上海、北京、海口、南宁等地交流、教授太极拳。
第五代传人范宝义,拜师于李光藩门下,作为当代传承人,范宝义收集并整理廉让堂太极拳拳谱、传承谱系、相关书籍及影像资料等,建立了廉让堂太极拳档案和数据库,并设立了廉让堂太极拳练习场所,定期举办面向社会的廉让堂太极拳交流会,邀请知名传承人及太极拳名家授课,提高了太极拳爱好者的技术水平。
范宝义带领弟子多次参加了国际武术比赛,在国际赛事的舞台上一次次惊艳世界。他不仅是廉让堂太极拳的传承者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,以赛场为窗口、以拳脚为语言,让太极拳的魅力跨越国界,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。
为了更好地传播廉让堂太极拳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范宝义组织主办了多届“传统武术交流会”,这些交流会不仅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技艺、切磋心得的平台,更成为传播中华武术文化、践行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讲话精神的重要阵地。
范宝义还组织了廉让堂太极拳文化讲座,深入讲解廉让堂太极拳的历史渊源、哲学思想、文化内涵以及廉让堂太极拳的传承脉络和特点。通过这些讲座,参与者对廉让堂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通过这些传统武术交流会的举办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廉让堂太极拳,加入到习练的队伍中来。同时,这些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,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。